練氣功有良好的健身祛病的效果
*轉載自http://www.wdgf.cn/yangsheng/qigong1439.html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院立場 練氣功有良好的健身祛病的效果 2015-08-03 ————————————————————————————————————————————————– 氣功除了保健作用外,也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如果病人選擇氣功作為輔助療法,那麼應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氣功。如胃潰湯胃病患者可練習內養功;腫瘤患者可選擇行步功或郭林新氣功、自控氣功等;高血壓、神經衰弱及疼痛病人可選擇放鬆功。臥床不起的病人,可選強壯功,以培補元氣;頸肩病患者可選香功等以頸肩活動為主的功法,這樣有利於頸肩功能的恢復。 一般來說,初學者宜選擇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等動功來進行鍛煉。因為這些初學者往往對氣功的理論涉獵不深,如果直接從靜功練起的話,過分注重意念活動,容易產生偏差。動功對於意念的要求並不嚴格,練功者只要熟練掌握動作套路,便可開始注意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從而慢慢進入意識的平靜狀態,即氣功入靜狀態。如果有些人在練功前便已學習或研究過氣功理論,那麼在練習時可選擇動靜結合的練功方法,在練動功的同時,可配合靜功的練習。這樣可以很快掌握氣功的本質,調心、調息、調身同時進行,取得很好的保健效果。總而言之,進行氣功鍛煉,應掌握原則,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最後必能取得良好的健身祛病的效果。
氣功修煉的四個階段
*轉載自http://www.wdgf.cn/yangsheng/qigong1439.html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院立場 氣功修煉的四個階段 2015-08-03 ————————————————————————————————————————————————– 第一階段:初試階段 初試階段又稱感性認識階段。起初,有的對氣功持懷疑態度;有的對氣功誤認為是迷信;有的練功沒有幾天,就希望把自己多年來經中西醫藥久治無效的疑難病症治好;有的一開始練功,就希望氣功師為自己“灌頂”、“開天目”;其實,以上這些認識是模糊的和不現實的。 須知,氣功鍛煉是培補元氣、真氣,不是呼吸之氣。元氣生於先天之精,具有生命活動原始動力的重要作用,元氣乃生命之本。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即是對氣功培補元氣機理的精闢闡述與概括。練功的訣竅就是掌握正確的功理功法,身心歡愉,不過分追求,辨證施功。除此就是“貴在堅持”,從而使您不知不覺中進入氣功態。 練功初期,因為不具備良好的虛靜放鬆基礎,心猿意馬,一般很難人靜。練功時間不久,便覺腰酸腿麻。若能得到明師指點,掌握“以一念代萬念”技術,身形自然,肌肉放鬆,持之以恆,自能體會“氣感”漸人超然境界。煉之“得氣”,兩手在“病灶”處劃圈,便能使病情緩解,甚至消除。這時,您便會初步體會氣功之妙處,煉功信心倍增。 第二階段:入門階段 入門階段也稱理性認識階段。由於練功者通過百日築基,逐步掌握了正確的修煉方法,明確了練功要領,逐步習慣站樁和靜坐修煉,切實嚐到了氣功的甜頭。通過修煉,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面色紅潤,精力充沛。這時,只要一練站樁動功,只要兩手一抬,十指之間就有微電流麻熱感,唾液香甜,私心雜念消除,便能進入飄飄欲仙的氣功狀態中。如練靜功,其呼吸漸能“深、長、細、勻”;漸能使氣直貫丹田,又化作一股溫暖祥和之氣息,由下而上,過三關,至百會,進而遍及周身百骸;漸能體會微電流麻熱感隨氣血的運行流遍全身,使整個人麻酥酥的如暢飲醇美之酒之快感;漸能體會混元氣團越來越大,越來越濃,越來越圓之感覺。脾胃功能增強,食慾增長,消化功能旺盛,臍中和後背部及兩腎區發熱感,原患各種慢性疾病明顯緩解。 當您煉出了“外氣”後,便可運用“外氣”為自己為他人醫治疾病。具體方法是,首先與師父和宇宙溝通信息,意想師父就在您的身邊,然後在病灶處“神仙一把抓”,哪裡有病,就意念把哪裡的病氣抓掉,同時,運用“外氣”在病灶處隔空劃圓臼,輸入一個良性意念“萬病消除,細菌病毒消滅”,這樣,治療效果明顯。您如煉到這一境界,若能“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為他人醫治疾病,不但積累了治病的經驗,而且會使您的功力長進得更快。 第三階段:疾病反复階段 修煉氣功的過程是平衡陰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強腎生精的過程。通過鍛煉,經絡敏感性提高了,對“病氣”的反應也明顯了,哪裡有病,哪裡就有反應。有的在未修煉氣功前體內某處有病變或小孩時的陳舊性病變,平時認為治癒了,但煉功到了這個程度,就會將病變激發出來,因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其實這時出現“氣沖病灶”是好事,一是我們可以診斷自我身體狀況,二是我們可以“外氣”結合藥物調治自己的疾病。 進入第三階段,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念。 “氣沖病灶”的過程,是正氣和邪氣抗爭的過程,不管其疾病如何反复,我們一定要堅持練功,並適當眼藥打針,疾病自然會得到有效控制。當我們煉到氣血旺盛以後,全身臟腑經絡系統已經調整好,身體各部位的疾病自然根治。 第四階段:身體強壯階段 修煉氣功經過前三個階段的反复鬥爭,您只要堅定信念,以德為本,多做好事,持之以恆,勤於修煉,修遭悟道,終會使自己全身經絡疏通,達到“精滿混圓身”境界。 其表現為: 首先是“意到氣到,氣隨意行”,不論是練站樁功或練靜功,只要略一意念,便覺有一股微電流流遍全身,整個人麻酥酥的,似醉非醉。身體某個部位偶爾發生病變,只要一個意念,便覺一股氣流流入病灶部位,再輸入一個“炎症消除,疼痛消除,細菌病毒消滅,萬病消除”的良性意念,其疾病不醫自愈。 其次“外氣”強烈。不管是為自己為他人醫治疾病,只要一抬手,或一個意念,就有微電流感或一股涼颶颶的微風感覺進入病灶部位,結合內功心法,便能使一般疾病手到病除,意到病除,而且還能將自己和他人的結石腫瘤化掉。 其三是神光大定。到了這一階段,您只要一開始練功,就能處於松靜狀態,唾液增多而香甜,周身溫熱,不久便可氣化虛無,處於“胎息”狀態。這時,兩眼微微向頭頂一看,兩目神光上註頭頂漸會發覺天靈蓋有明晃晃的一團光;如若兩眼微閉,眼觀鼻,鼻觀心,便能“看”到五臟六腑通明透亮,繼而便覺整個人金光燦爛,各種特異功能也被激發出來,這時,我們的身體自然就強壯起來了。
氣功治療疾病還你健康身體
*轉載自http://www.wdgf.cn/yangsheng/qigong1439.html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院立場 氣功治療疾病還你健康身體 2015-08-03 ————————————————————————————————————————————————– [導語]現代社會,醫療保健運動的方法很多。氣功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尋找到的一種具有先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醫療保健方法。練氣功可以治療疾病,讓你健康長壽。 原始的氣功是以“舞”這種運動形式出現的。如《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瘀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漢末名醫華佗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種動以養生的思想為指導,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神態動作創編的“五禽戲”動功,更生動地表明氣功是一種具有醫療保健作用的運動方法。至於以意念、呼吸為主要鍛煉手段的靜功,雖然從身體外形上看並無運動,但它強調的是內部意念的調節,實際上是“外靜內動”,所以,靜功與動功一樣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氣功作為一種醫療保健運動的方法,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積累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論認識。除儒、道、佛、武等諸家都對氣功理論的形成各有貢獻外,氣功理論的核心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構成的,從而使氣功作為中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得以確定,並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登上了科學的殿堂。近些年來,氣功工作在理論探討、功法整理、臨床治療、機理研究、培養人才、擴大應用領域等諸多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隨著一些現代科學理論及方法的運用,氣功的實質正逐步被揭示出來。氣功療法主要以心理—生理—形態自調機制反應環節發揮其醫療保健作用的實踐意義與理論意義的最終被認識,將更加顯示氣功科學內涵的深度與廣度。 氣功作為一種科學的醫療保健運動的方法,是通過意識處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狀態(氣功態)時的一種特殊運動方式而發揮其心身調整作用的。與一般的運動不同,氣功態時的運動具有鬆靜自然、動靜相兼、協調舒展、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等諸多特點。具有這些特點的動態,常常給人以一種優美的藝術的享受。而練功人隨著意念的活動,意氣相隨,感覺自己時而如大鵬展翅,時而如蛟龍戲浪,時而如孔雀開屏,時而如野馬分鬃,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極其舒適美好的感受中。氣功的藝術性還體現在與其它藝術的結合上,比如,在書法、繪畫、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表現的過過程中,都伴隨有氣功的成分。 氣功是一種自我心身鍛煉方法? 1、這裡的“心”是指心理、精神,“身”是指形體及其生理功能。顧名思義,自我心身鍛煉方法是指發揮意識能動性,對自身的精神、形體進行鍛煉的一類方法。 1、氣功鍛煉含有豐富的心理鍛煉內容: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在談到氣功時寫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裡的“精神內守”與“獨立守神”,清楚地表達了古人在氣功鍛煉中對精神的要求。氣功術語“全憑心意練功夫”更加顯示了心理活動在氣功鍛煉中的主導地位。氣功鍛煉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使意識進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靜狀態。這種主動地調整自己意識狀態從清醒到入靜的過程,也是自我心理鍛煉的體現。至於說到各種具體的練功方法,諸如想像兩腳如樹生根、意守丹田、對意守對象的“似守非守”、對意守部位感覺的體察,等等,更是心理學感知、注意、想像、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等內容的直接運用。 2、氣功對形體的鍛煉是從兩個途徑實現的:第一個途徑是對形體的直接鍛煉。這主要表現在動功鍛煉中。所謂“外練筋骨皮”就是指氣功動功或外功對形體的直接作用。在進行氣功的動功鍛煉時,雖然看起來肢體運動的樣子緩慢柔和,但初學者在一段時間內仍會感到身體疲勞,可見這種緩慢柔和的運動對形體、體力的鍛煉作用也是相當強的。至於靜功,例如站樁,也具有相當強的形體鍛煉作用。這種作用的強度還隨著站樁體位高低發生相應的變化。站的體位越低,體力鍛煉的強度越大。氣功對形體鍛煉的第二個途徑是一種間接作用。這一途徑的起點是練功引起心理活動發生有益於健康的變化,心理變化必然通過神經和神經內分泌環節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發生改變,生理功能的變化必將引起形態的變化。這一作用是通過心理—生理—形態反應環節實現的。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氣功確實能從精神和形體兩個方面同時發揮其獨特的作用。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疾病譜的改變,人們對健康、疾病及醫學模式的認識,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越來越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在其中所佔的重要位置。也從實踐中看到了氣功鍛煉對保持心身健康、治療心身疾病所起的重要作用。
氣功的養生功效
*轉載自http://www.wdgf.cn/yangsheng/qigong1439.html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院立場 氣功的養生功效 2015-08-03 ————————————————————————————————————————————————– 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養生、修身養性、呼吸養生等等,甚至太極拳等某些武術,只要以內功為基礎,都屬氣功的範圍。 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前者也叫外功,後者也叫內功。外功以內功為基礎,靜極才能生動,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精氣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強壯。靜功並非靜止,而是外靜內動,是機體的特殊運動狀態。正如王船山所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以養神,以吐納呼吸為主要練功方法;動以練形,以運動肢體為主要練功方法。無論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調心、調息、調身這三項練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勢三個環節。靜則生陰、動則生陽,動靜兼練,三調結合,於是陰陽調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裡所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由上可知,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與現代科學的預防醫學、心身醫學、運動醫學、自然醫學、老年醫學以及體育、武術等等,都有一定的聯繫。它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氣功是我國獨特的文化遺產,現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作為一種自我保健的鍛煉方法,它有其獨到之處。但是氣功的種類繁多,對於各種不同需求不同類型的人,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般來說,初學者宜選擇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等動功來進行鍛煉。中老年人如何自我保養?因為這些初學者往往對氣功的理論涉獵不深,如果直接從靜功練起的話,過分注重意念活動,容易產生偏差。動功對於意念的要求並不嚴格,練功者只要熟練掌握動作套路,便可開始注意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從而慢慢進入意識的平靜狀態,即氣功入靜狀態。如果有些人在練功前便已學習或研究過氣功理論,那麼在練習時可選擇動靜結合的練功方法,在練動功的同時,可配合靜功的練習。這樣可以很快掌握氣功的本質,調心、調息、調身同時進行,取得很好的保健效果。 氣功除了保健作用外,也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如果病人選擇氣功作為輔助療法,那麼應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氣功。如胃潰湯胃病患者可練習內養功;腫瘤患者可選擇行步功或郭林新氣功、自控氣功等;高血壓、神經衰弱及疼痛病人可選擇放鬆功。臥床不起的病人,可選強壯功,以培補元氣;頸肩病患者可選香功等以頸肩活動為主的功法,這樣有利於頸肩功能的恢復。 總而言之,進行氣功鍛煉,應掌握原則,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最後必能取得良好的健身祛病的效果。
氣功和醫、儒、道、佛、武術之間有什麼聯繫
*轉載自http://www.wdgf.cn/yangsheng/qigong1439.html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院立場 氣功和醫、儒、道、佛、武術之間有什麼聯繫 2015-08-03 ————————————————————————————————————————————————– 氣功,作為人類養生保健、強身治病的方法,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程,不斷發展和完善。人類的祖先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必須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及兇猛的飛禽走獸相較量,逐漸形成了許多自然的包括氣功在內的保健養生方法。比如,為了祛濕導滯,通利關節以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導引”;吸取與禽獸搏鬥的經驗,像其形,會其意,形成自然而本能的古代技擊武術;從人類社會化生活的增多,體會到精神情志活動對身體狀況的影響,總結出修身養性的“靜坐”、“意守”等方法。總之,氣功的萌芽和發展,不是突發性的偶然的發明,而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實踐中,逐步發現並總結而成的。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變化,文化衛生保健方面也受到影響,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活躍氣氛。在醫學方面,《黃帝內經》系統總結並提出了氣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並將氣功列為養生保健治療方法的首位。儒家則由孔子提出了意念專一、聽之以心,然後心息相融,神氣合一即“坐忘”的儒家氣功方法,道家的老子和莊子主張順應自然規律,“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形神不虧,便可長生”,提出了“無為自然”的養形養神的養生方法。這些都與當時醫學氣功的發展協調一致,互相影響並各有側重。至於佛教,一般認為是在漢朝佛教由印度傳到中國後才出現的。佛教大小乘學說中,本無相當於本來意義的“氣功”的術語。藏傳佛教密宗無上瑜珈雖有相當於練氣意義上的氣功術語及修練方法,但在漢地佛教界流傳不廣。從佛教傳統觀點和一般佛教徒的信仰立場看,佛教的禪定與氣功有所不同;從客觀上看,佛教中也含有一些類似氣功的內容,尤其是“明心見性”的理論和實踐,對後世氣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至宋明理學派,致力於勾通和統一儒、釋、道三大學派的理論,也相應出現了各家氣功取長補短、融匯貫通的局面,使氣功養生的理論和技術更趨於完善和系統。 中國古代的武術,其作用不外健身和技擊。各派武術的健身方法中,尤其是站樁裡包含有類似氣功的內容;氣功與武術在一些方法上也互相影響。例如,現在的健身站樁功法中,不少就來自武術,而氣功的一些理論和方法,也被武術所吸取。武術界有一句話叫做“練武不練功(氣),到老一場空”,可見兩者是相關的。
道教氣功養生學發展的三個時期、六個階段
* 轉載自http://www.wdgf.cn/yangsheng/qigong658.html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院立場 道教氣功養生學發展的三個時期、六個階段 2015-08-03 ————————————————————————————————————————————————– 從東漢中期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起,其後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明清時期。 第一個時期東漢魏晉南北朝,其間460餘年(126-589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東漢三國之際,道教氣功養生學初步形成。許多著名的道教丹師如張陵、魏伯陽、葛玄、左慈、封君達、皇化、葛越等,都生活在這個時期。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幾部重要著作《老子想爾注》、《老子節解》、《老子河上公注》、《周易參同契》,都成書於此際。道教氣功養生學的重要範疇、術語大多數已經提出,其理論已基本建立。以導引、行氣、守一、胎息、房中、服食等方法為主體的道教氣功養生術也相當流行。所以說,這是道教氣功養生學初步形成階段。在此以前,彭祖、王喬、赤松子、王方平、陰長生等為其前驅人物。 第二階段為魏晉南北朝,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發展的時期。著名煉養家、理論家有鮑靚、鄭思遠、許遜、葛洪、鮑姑、魏華存、楊羲、陶弘景、張如珍、寇謙之、由吾道荣、焦廣義、王延、週節韋等。其中葛洪作《抱朴子內篇》,融秦漢以來煉養方術為一體,建立了一個系統的養生法;魏華存傳《黃庭經》於世,備受後人推崇;陶弘景精於醫學、養生之道,著作甚豐,成為這一階段成績最高的學者。其間煉養功法日益增加,並出現了一些治病去疾的功法,有運氣布氣為他人治病祛疾的例證。系統的派別雖沒有形成,但出現了以符錄咒法為特徵的天師道和以存思守神為要法的上清派。問世的幾十部內煉著作,亦多為上清派人所撰(圖為張陵像)。 第二個時期隋唐五代,約400年(581-960年),可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隋唐時期,是氣法到內丹的演變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氣功養生學有了更大的發展,並被廣泛地應用到醫療衛生上。其時三大古典醫籍《巢氏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外合秘要》中,都大量收載了氣功治病的功法。同時,內丹之說開始被社會知曉,出現了幾十部內丹專著。重要的有蘇元朗《旨道篇》、《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張元德的《丹論訣旨心鑑》,劉知古的《日月玄樞篇》,元陽子的《大還丹金虎白龍論》,羅公遠、葉法善的《真龍虎九仙經》,張果的《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作為內丹的初步階段行氣法氣功一類,由於比較切實易曉,易為人們接受,故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出現了大量的著作。僅《新唐書·藝文志》所載就有50餘家,200多卷。 其中成績最大的是孫思邈、司馬承禎。孫思邈將道教內煉理論與中國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整理了許多的功法,從而豐富了祖國的醫學寶庫。司馬承禎吸收儒、釋二家學說,創“五門”、“七階”、“三戒”的漸修循進的方法,這不僅對宋元內丹派有一定的影響,並且成為宋代理學大家周敦頤“主靜”學說與程顥“定性”理論的源泉。 第二階段為唐末五代,是內丹學開始興盛的時期。隋唐時期,內丹學雖已行世,但由於外丹術臻於極盛,故內丹術不著。至唐末五代時,隨著外丹術漸趨衰微的形勢,內丹開始興盛,研究內丹已成為一種風氣。其中以崔希範、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陳樸、譚峭、陳摶等最為著名。他們皆有著述,闡述內丹修煉的理論與方法,為宋元內丹源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其丹法理論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理論上已相當成熟,道教傳統的天人合一觀與類比宇宙論的人體生命哲學是其核心。第二,內煉功法已十分完整,形成了以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為主體的四層次與九階段的煉養丹法。第三,其中大量地吸收了儒、釋的思想,特別是儒家的“正心誠意”學說和佛家的“止觀”、“禪定”的行持(圖為呂洞賓像)。 第三時期宋元明清,約950年(960-1911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宋元時期,是內丹理論和功法闡發宏揚、內丹派別形成時期。此際內丹大家首推張伯端,他作《悟真篇》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的《參同契》,被道家並推為正宗。其丹法下傳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而成內丹南宗一派。至金元時,在三教合一的宗旨下,又形成了以王重陽及其弟子馬丹陽、劉處玄、譚處端、郝大通、王處一、丘處機、孫不二為首的內丹北宗(全真通)一派。其後又有陳致虛融合南北二宗,力圖統一內丹法。於時著名的人物甚多,其中張無夢、高像先、劉希岳、馬自然、王庭揚、霍濟之、宋先生、王慶昇,蕭廷芝、翁葆光、夏元鼎、李道純、王道淵、牧常晁、李珏、王惟一、林轅、俞琰、金月岩、玄全子、李鵬飛等,均有著作留傳至今。還出現了幾部大型內煉類書,如《雲笈七籤》、《道樞》、《修真十書》。道教氣功內丹學至此達到了最高峰,從而形成了道教氣功最重要的派別——宋元內丹派,這也是中國氣功史上的主要核心派別。此派的著作多達400餘部,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道教氣功內丹學的理論與方法。 第二階段為明清時期,是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總結批判階段。這一時期道教氣功養生學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方面由於內丹學說複雜艱深,令人生畏,且師徒口口相授、秘密傳播,亦不利於推廣,故內術丹學的影響逐漸式微。另一方面由於導引、氣功等比較切實,易於傳播,故更加受到社會重視,出現了一大批接受道教內煉理論但並非職業道徒的養生家。如《養生導引法》、《修真秘要》、《保生心鑑》三書的作者胡文煥,《養生四要》、《保命歌括》的作者萬全,《奇脈八詠考》的作者李時珍,《壽世青編》的作者尤乘,他們都是著名醫家。其它如《尊生八箋》的作者高濂,《夷門廣牘》的作者周履靖,《修齡要旨》的作者冷謙,《三才圖會》的作者王圻等均為文人。醫家文人的這些活動,使道教氣功的影響更加宏大。煉養不再僅僅是道教中人專有的特技,而成為具有更加廣泛社會基礎和影響的祛病健身運動。 這是中國氣功史上巨大的變化和轉折,它帶來了從氣功理論到方法的深刻變革。而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明清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古代醫學和養生學長期積澱的結果。宗教的軀殼已不能再容納養生髮展的這種結果。相反,由於衰落而日趨保守的道教還在一定程度上對養生髮展起了阻礙作用。中國氣功養生學的發展,開始摒棄那些宗教的神秘主義的因素,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道教內,這個時期還產生了一些新的派別。其中以陸潛虛的東派、張三豐的三豐派、伍守陽的伍柳派和李涵虛的西派影響較大。這些派別儘管在修煉次第上有所差別,但基本上都繼承了宋元內丹派的法統,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力圖使丹法通俗化,兼收並容諸家之說。顯然,這是時代打下的烙印。 以上概述了道教氣功養生學發展的三個時期、六個階段,初步分析了各個時期不同階段的概況、特點。這些論述只是勾劃了一個粗線條的輪廓,更精細、更確切的論證有待於更深入具體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科學的歸納和總結。
張三豐太極氣功養生內外兼修、凝真養性
* 轉載自http://www.wdgf.cn/yangsheng/qigong712.html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院立場 張三豐太極氣功養生內外兼修、凝真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