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氣功養生學發展的三個時期、六個階段

* 轉載自http://www.wdgf.cn/yangsheng/qigong658.html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院立場

道教氣功養生學發展的三個時期、六個階段

2015-08-03

 ————————————————————————————————————————————————–

從東漢中期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起,其後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明清時期。

第一個時期東漢魏晉南北朝,其間460餘年(126-589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東漢三國之際,道教氣功養生學初步形成。許多著名的道教丹師如張陵、魏伯陽、葛玄、左慈、封君達、皇化、葛越等,都生活在這個時期。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幾部重要著作《老子想爾注》、《老子節解》、《老子河上公注》、《周易參同契》,都成書於此際。道教氣功養生學的重要範疇、術語大多數已經提出,其理論已基本建立。以導引、行氣、守一、胎息、房中、服食等方法為主體的道教氣功養生術也相當流行。所以說,這是道教氣功養生學初步形成階段。在此以前,彭祖、王喬、赤松子、王方平、陰長生等為其前驅人物。

第二階段為魏晉南北朝,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發展的時期。著名煉養家、理論家有鮑靚、鄭思遠、許遜、葛洪、鮑姑、魏華存、楊羲、陶弘景、張如珍、寇謙之、由吾道荣、焦廣義、王延、週節韋等。其中葛洪作《抱朴子內篇》,融秦漢以來煉養方術為一體,建立了一個系統的養生法;魏華存傳《黃庭經》於世,備受後人推崇;陶弘景精於醫學、養生之道,著作甚豐,成為這一階段成績最高的學者。其間煉養功法日益增加,並出現了一些治病去疾的功法,有運氣布氣為他人治病祛疾的例證。系統的派別雖沒有形成,但出現了以符錄咒法為特徵的天師道和以存思守神為要法的上清派。問世的幾十部內煉著作,亦多為上清派人所撰(圖為張陵像)。

第二個時期隋唐五代,約400年(581-960年),可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隋唐時期,是氣法到內丹的演變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氣功養生學有了更大的發展,並被廣泛地應用到醫療衛生上。其時三大古典醫籍《巢氏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外合秘要》中,都大量收載了氣功治病的功法。同時,內丹之說開始被社會知曉,出現了幾十部內丹專著。重要的有蘇元朗《旨道篇》、《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張元德的《丹論訣旨心鑑》,劉知古的《日月玄樞篇》,元陽子的《大還丹金虎白龍論》,羅公遠、葉法善的《真龍虎九仙經》,張果的《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作為內丹的初步階段行氣法氣功一類,由於比較切實易曉,易為人們接受,故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出現了大量的著作。僅《新唐書·藝文志》所載就有50餘家,200多卷。

其中成績最大的是孫思邈、司馬承禎。孫思邈將道教內煉理論與中國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整理了許多的功法,從而豐富了祖國的醫學寶庫。司馬承禎吸收儒、釋二家學說,創“五門”、“七階”、“三戒”的漸修循進的方法,這不僅對宋元內丹派有一定的影響,並且成為宋代理學大家周敦頤“主靜”學說與程顥“定性”理論的源泉。

第二階段為唐末五代,是內丹學開始興盛的時期。隋唐時期,內丹學雖已行世,但由於外丹術臻於極盛,故內丹術不著。至唐末五代時,隨著外丹術漸趨衰微的形勢,內丹開始興盛,研究內丹已成為一種風氣。其中以崔希範、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陳樸、譚峭、陳摶等最為著名。他們皆有著述,闡述內丹修煉的理論與方法,為宋元內丹源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其丹法理論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理論上已相當成熟,道教傳統的天人合一觀與類比宇宙論的人體生命哲學是其核心。第二,內煉功法已十分完整,形成了以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為主體的四層次與九階段的煉養丹法。第三,其中大量地吸收了儒、釋的思想,特別是儒家的“正心誠意”學說和佛家的“止觀”、“禪定”的行持(圖為呂洞賓像)。

第三時期宋元明清,約950年(960-1911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宋元時期,是內丹理論和功法闡發宏揚、內丹派別形成時期。此際內丹大家首推張伯端,他作《悟真篇》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的《參同契》,被道家並推為正宗。其丹法下傳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而成內丹南宗一派。至金元時,在三教合一的宗旨下,又形成了以王重陽及其弟子馬丹陽、劉處玄、譚處端、郝大通、王處一、丘處機、孫不二為首的內丹北宗(全真通)一派。其後又有陳致虛融合南北二宗,力圖統一內丹法。於時著名的人物甚多,其中張無夢、高像先、劉希岳、馬自然、王庭揚、霍濟之、宋先生、王慶昇,蕭廷芝、翁葆光、夏元鼎、李道純、王道淵、牧常晁、李珏、王惟一、林轅、俞琰、金月岩、玄全子、李鵬飛等,均有著作留傳至今。還出現了幾部大型內煉類書,如《雲笈七籤》、《道樞》、《修真十書》。道教氣功內丹學至此達到了最高峰,從而形成了道教氣功最重要的派別——宋元內丹派,這也是中國氣功史上的主要核心派別。此派的著作多達400餘部,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道教氣功內丹學的理論與方法。

第二階段為明清時期,是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總結批判階段。這一時期道教氣功養生學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方面由於內丹學說複雜艱深,令人生畏,且師徒口口相授、秘密傳播,亦不利於推廣,故內術丹學的影響逐漸式微。另一方面由於導引、氣功等比較切實,易於傳播,故更加受到社會重視,出現了一大批接受道教內煉理論但並非職業道徒的養生家。如《養生導引法》、《修真秘要》、《保生心鑑》三書的作者胡文煥,《養生四要》、《保命歌括》的作者萬全,《奇脈八詠考》的作者李時珍,《壽世青編》的作者尤乘,他們都是著名醫家。其它如《尊生八箋》的作者高濂,《夷門廣牘》的作者周履靖,《修齡要旨》的作者冷謙,《三才圖會》的作者王圻等均為文人。醫家文人的這些活動,使道教氣功的影響更加宏大。煉養不再僅僅是道教中人專有的特技,而成為具有更加廣泛社會基礎和影響的祛病健身運動。

這是中國氣功史上巨大的變化和轉折,它帶來了從氣功理論到方法的深刻變革。而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明清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古代醫學和養生學長期積澱的結果。宗教的軀殼已不能再容納養生髮展的這種結果。相反,由於衰落而日趨保守的道教還在一定程度上對養生髮展起了阻礙作用。中國氣功養生學的發展,開始摒棄那些宗教的神秘主義的因素,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道教內,這個時期還產生了一些新的派別。其中以陸潛虛的東派、張三豐的三豐派、伍守陽的伍柳派和李涵虛的西派影響較大。這些派別儘管在修煉次第上有所差別,但基本上都繼承了宋元內丹派的法統,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力圖使丹法通俗化,兼收並容諸家之說。顯然,這是時代打下的烙印。

以上概述了道教氣功養生學發展的三個時期、六個階段,初步分析了各個時期不同階段的概況、特點。這些論述只是勾劃了一個粗線條的輪廓,更精細、更確切的論證有待於更深入具體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科學的歸納和總結。

Shar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previous next